学前一年教育的质量决定基础教育"在起点上的公平"。当前,应当及时把发展重点放到全面提升学前一年教育质量上来,缩小学前一年教育质量的城乡差距和园际差距。把农村地区学前一年教育质量从"基本质量"提升到"中等质量"。不宜在"基本质量"水平上倡导和实施把学前一年教育纳人义务教育,至少应当把"中等质量"作为把学前一年教育纳人义务教育的起始"门槛"。 把学前一年教育纳人义务教育,要坚持以质量为本。只有坚持以质量为本,才能真正实现把学前一年教育纳人义务教育的目的,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提升学前一年教育质量和效能,促进我国学前一年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每个幼儿有准备地站在学校大门前,确保"起点上的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应当成为把学前一年教育纳人义务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 二、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经费需求和时间表 政府经费投人是学前一年教育纳人义务教育的最重要的条件保障。在什么质量水平上把学前一年教育纳人义务教育制约着把学前一年教育纳人义务教育的经费需求规模和时间表。从国家财政投人来看,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基本建设费用,二是教育事业费。"教育事业费"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属于经常性财政投人,是保障学校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本研究以学前一年教育生均运行成本和适龄儿童数作为测算学前一年教育纳人义务教育的经费需求规模和时间表的基本依据。 (一)当前学前一年教育生均运行成本 本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法对参与"学前一年班级教育环境质量现状"研究的108个学前一年教育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支出进行了调查;同时,采用《中国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评价量表》对108个样本机构进行教育环境质量评价,区分出"不及格"、"基本质量"、"中等质量"和"良好质量"等四种不同质量水平,得到有效样本104个;分别统计了104所不同质量水平的学前一年教育机构的生均人员成本、生均公用成本,运用这两项支出数据核算了生均运行成本。研究发现,"不及格"、"基本质量"、"中等质量"和"良好质量"等四种不同质量水平的年生均质量运行成本分别为1245.28元、2398.32元、4189.16元和7970.63元。生均质量成本随着等级的升高而提高;生均运行成本越高,教育环境质量相应也越高;这种成本与质量的关系不受区域、地域、办园性质等差异的影响。学前一年教育生均运行成本与学前一年教育质量、师幼比、教师收人、生均人员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等有密切关系。 (二)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生均运行成本 师幼比是影响教育质量和生均运行成本的重要因素。师幼比的改善会提高教育质量,也会增加生均运行成本。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将学前一年教育纳人义务教育,必须确定合适的师幼比,在适宜师幼比的基础上测算因师幼比变化而改变的运行成本。 2010年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城乡幼儿园平均师幼比为1:26,其中,城市师幼比为1:16,县镇师幼比为1:25,农村师幼比则为1:44。根据《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规定,借鉴国际经验,考虑我国现实情况,我们拟将1:17.5作为学前一年"适宜师幼比",以1:15作为"理想师幼比"。根据表1所示,当前我国学前一年教育三种不同质量水平的生均运行成本,可计算出在适宜师幼比和理想师幼比的条件下,以不同质量水平把学前一年纳人义务教育(教师100%人编)后的生均运行成本。 (三)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经费需求规模 |